台三線改道之後,以往車水馬龍的舊路線,現在卻成為大溪人散步的私房景點,以巴洛克風格華麗妝點的大溪橋,遊人不多,炫麗的裝飾比起人聲喧鬧得多;大溪老街是紅透半邊天,但大部分遊客就是來老街拍拍照、買幾包豆干就走,中正公園內改朝換代留下的歷史古蹟仍然寂寞,舊台三線也依舊清閒,幾步之遙,卻有大差別。


這幾年大溪老街一帶建設不斷,除了為老街立面修繕整理之外,大漢溪畔的河岸步道、自行車道也在積極趕工中,以老街為中心,將形成一個活動多樣、設施完善的遊憩區,親水公園、自行車道與租借中心、河畔步道、停車場等等,都在規劃範圍內。


.舊台三線


大漢溪河畔步道就沿著舊台三線興建,是欣賞河景最佳角度;由於砂石過度開採、水位降低,大漢溪河床底岩裸露,壯觀的岩層大褶皺就這麼攤現在眾人眼前,這樣的景觀,很難想像這條河流能行船,更別說帆檣雲集,繁盛一時的景況。


台三線改道之後,以前車水馬龍的大溪橋頓時冷清下來,大溪鎮公所突發奇想,將水泥橋加掛纜繩,回味早年「大溪吊橋」的味道,同時仿照老街立面做裝飾,安置在橋面兩側,橋頭橋尾還搭蓋了一座如同宮殿大門的圓拱入口,整座橋華麗極了。


交通繁忙總是容易有事故,舊台三線的隧道大慶洞旁,由岩壁上鑿出了一個供奉土地公的石洞,當年不知化解多少災難,現在裡面的神佛已不翼而飛,但福德小仙硐幾個字,還是漆得新亮,好像等待主人回來一般。


.石板路古道


舊台三線建設時,破壞了部分的石板古道,不然石板路應該是直接連向大漢溪畔的;石板古道也稱為碼頭古道,是碼頭與老街的連絡道,從台三線往上走,就可以體會老街與碼頭的落差,當時的挑夫錢真賺得不易!為了方便挑夫負重上坡,石板路每階的間隔特別小,且呈之字形迂迴而上;古道旁的舊渡船售票亭,不賣票之後改賣咖啡,呈現另一種風情。


.中正公園


大溪是桃園縣境內相當特殊的地區,這裡在清朝、日據時代,因濱臨河港,為重要的貿易地,當桃園縣境其他地區普遍過著物資缺乏生活時,大溪人卻很富裕,但水運沒落、鐵路發達後,大溪的人聲鼎沸成了過往雲煙,絕大部分的桃園人在桃園台地活動,隔著大漢溪觀看繁華,河岸這一邊的大溪,如同生活在不同的時空。


大溪不少老一輩人還認為自己是日本人,當時生活的富足,讓他們深深懷念日據時代的日子,大溪中正公園內的神社殘跡,被拿來堆疊成石桌石椅,熱血沸騰者,用力刻下「雪恥報國」,但這些字不久之後又被塗掉,對領導者認同的差異,就在這塊石碑上表露無遺。


中正公園裡的神社,是桃園三大神社之一,除了神社,日本人還建了日本軍警的忠魂碑、大溪公會堂等,但隨著政權移轉,大溪公會堂由日本御史差遣轉為蔣公行館後,神社被一把火燒了,原址成了超然亭,只剩基座供後人憑弔,忠魂碑也被拆了,現為復興亭,國民政府還增加了捨身救人的蕭曜友戰士銅像,以及蔣公戎裝騎馬銅像。


現在要看到蔣公銅像並不容易了,其實不帶政治的眼光來看,許多事物會有趣多了,無論是神社或是蔣公銅像,只是某個時代的紀念。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黃建義盛讚這尊銅像比例勻襯、臉部表情生動,單以藝術雕刻來看,真是上乘之作,相較之下,其他蔣公銅像就像做家庭作業一般,表情呆板,且都是一個樣式;推測可能是因為住在行館的蔣公每日出入,作者也被迫用心。


.大溪老街


逛完了週邊景點,最後還是要到老街瞧瞧。


大溪老街發展可追溯至1813年(清嘉慶18年),大廟福仁宮的興建,以及板橋林家奠基者林平侯遷居至此算是發展的起點,下街(和平路)與上街(中央路)當時就有幾間店屋了。市街的形成則在1862年,主要是淡水成為通商口岸,加速了大溪附近山區墾殖,而有河運地利的大溪,快速發展為貨品集散地。


日據時代大溪老街繁華如常,甚至更勝清廷治理時期,一般生活皆相當富裕,因此在1912市區改正計劃公佈時,家家戶戶都樂於配合道路拓寬、增設亭仔腳,並請工藝匠師做出精彩的立面;那個時期剛好是西方巴洛克式風格影響日本建築最深之時,仿科林斯式柱頭,還有華美的勳章、藻飾妝點著女兒牆,再加上祥獅獻瑞、象徵多子多孫的蓮霧、紅磚疊砌的喜字……等在地的吉祥事物,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台灣街屋。


大溪老街的歷史建築,大致分佈於和平路、中央路、中山路,和平路為遊客主要拜訪的地方,中央路也有幾所列名保護的老厝,但最令人感嘆的莫過於中山路上的達成商行,有著圓頂的達成商行,原本是大溪老街中最華美的房子,但因不信任政府修繕,禁不住歲月風霜,房舍已全然倒塌,只剩風華老去的立面,變成老街中最破舊的房子,亭仔腳下「危樓請勿靠近的牌子」,令人不勝唏噓。


 記者:記者王以瑾/桃園報導.攝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趴趴熊 的頭像
    趴趴熊

    笑 是幸福

    趴趴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